在线时间:8:00-16:00
迪恩网络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迪恩网络微信公众号
前言在 五种基本类型之集合对象
集合对象的底层数据结构有两种:
|
编码属性 | 描述 | object encoding命令返回值 |
---|---|---|
OBJ_ENCODING_SKIPLIST | 使用跳跃表实现的有序集合对象 | skiplist |
OBJ_ENCODING_ZIPLIST | 使用压缩列表实现的有序集合对象 | ziplist |
skiplist 编码
skiplist
即跳跃表,有时候也简称为跳表。使用 skiplist
编码的有序集合对象使用了 zset
结构来作为底层实现,而zset
中同时包含了一个字典和一个跳跃表。
跳跃表
跳跃表是一种有序的数据结构,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
大部分情况下,跳跃表的效率可以等同于平衡树,但是跳跃表的实现却远远比平衡树的实现简单,所以 Redis
选择了使用跳跃表来实现有序集合。
下图是一个普通的有序链表,我们如果想要找到 35
这个元素,只能从头开始遍历到尾(链表中元素不支持随机访问,所以不能用二分查找,而数组中可以通过下标随机访问,所以二分查找一般适用于有序数组),时间复杂度是 O(n)
。
那么假如我们可以直接跳到链表的中间,那就可以节省很多资源了,这就是跳表的原理,如下图所示就是一个跳表的数据结构示例:
上图中 level1
,level2
,level3
就是跳表的层级,每一个 level
层级都有一个指向下一个相同 level
层级元素的指针,比如上图我们遍历寻找元素 35
的时候就有三种方案:
1
种就是执行 level1
层级的指针,需要遍历 7
次(1->8->9->12->15->20->35)才能找到元素 35
。2
种就是执行 level2
层级的指针,只需要遍历 5
次(1->9->12->15->35)就能找到元素 35
。3
种就是执行 level3
层级的元素,这时候只需要遍历 3
次(1->12->35)就能找到元素 35
了,大大提升了效率。skiplist 的存储结构
跳跃表中的每个节点是一个 zskiplistNode
节点(源码 server.h
内):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sds ele;//元素 double score;//分值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后退指针 struct zskiplistLevel {//层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前进指针 unsigned long span;//当前节点到下一个节点的跨度(跨越的节点数) } level[]; } zskiplistNode;
level
即跳跃表中的层,其是一个数组,也就是说一个节点的元素可以拥有多个层,即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程序可以通过不同层级的指针来选择最快捷的路径提升访问速度。
level
是在每次创建新节点的时候根据幂次定律(power law)随机生成的一个介于 1~32
之间的数字。
forward
(前进指针)每个层都会有一个指向链表尾部方向元素的指针,遍历元素的时候需要使用到前进指针。
span
(跨度)跨度记录了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指向了 NULL
的话,则跨度为 0
。
backward
(后退指针)和前进指针不一样的是后退指针只有一个,所以每次只能后退至前一个节点(上图中没有画出后退指针)。
ele
(元素)跳跃表中元素是一个 sds
对象(早期版本使用的是 redisObject
对象),元素必须唯一不能重复。
score
(分值)节点的分值是一个 double
类型的浮点数,跳跃表中会将节点按照分值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不同节点的分值可以重复。
上面介绍的只是跳跃表中的一个节点,多个 zskiplistNode
节点组成了一个 zskiplist
对象: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 { struct zskiplistNode *header, *tail;//跳跃表的头节点和尾结点指针 unsigned long length;//跳跃表的节点数 int level;//所有节点中最大的层数 } zskiplist;
到这里你可能以为有序集合就是用这个 zskiplist
来实现的,然而实际上 Redis
并没有直接使用 zskiplist
来实现,而是用 zset
对象再次进行了一层包装。
typedef struct zset { dict *dict;//字典对象 zskiplist *zsl;//跳跃表对象 } zset;
所以最终,一个有序集合如果使用了 skiplist
编码,其数据结构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上面一部分中的字典中的 key
就是对应了有序集合中的元素(member
),value
就对应了分值(score
)。上图中下面一部分中跳跃表整数 1,8,9,12
也是对应了元素(member
),最后一排的 double
型数字就是分值(score
)。
也就是说字典和跳跃表中的数据都指向了我们存储的元素(两种数据结构最终指向的是同一个地址,所以数据并不会出现冗余存储),Redis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为什么同时选择使用字典和跳跃表
有序集合直接使用跳跃表或者单独使用字典完全可以独自实现,但是我们想一下,如果单独使用跳跃表来实现,那么虽然可以使用跨度大的指针去遍历元素来找到我们需要的数据,但是其复杂度仍然达到了 O(logN)
,而字典中获取一个元素的复杂度是 O(1)
,而如果单独使用字典虽然获取元素很快,但是字典是无序的,所以如果要范围查找就需要对其进行排序,这又是一个耗时的操作,所以 Redis
综合了两种数据结构来最大程度的提升性能,这也是 Redis
设计的精妙之处。
ziplist 编码
压缩列表在列表对象和哈希对象都有使用到,想详细了解的可以点击这里。
ziplist 和 skiplist 编码转换
当有序集合对象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会使用 ziplist
编码进行存储:
128
个(可以通过配置 zset-max-ziplist-entries
修改)。64
字节(可以通过配置 zset-max-ziplist-value
修改)。有序集合对象常用命令
member
)及其 score
添加到有序集合 key
中。key
中 member
成员的 score
。key
中的 member
加上 num
,num
可以为负数。key
中 score
值在 [min,max]
区间的 member
数量。key
中 score
从小到大排列后在 [start,stop]
区间的所有 member
。key
中 score
从大到小排列后在 [start,stop]
区间的所有 member
。zrangebyscore key min max:返回有序集合中按 score
从小到大排列后在 [min,max]
区间的所有元素。注意这里默认是闭区间,但是可以在 max
和 min
的数值前面加上 (
或者 [
来控制开闭区间。zrevrangebyscore key max min:返回有序集合中按 score
从大到小排列后在 [min,max]
区间的所有元素。
注意这里默认是闭区间,但是可以在 max
和 min
的数值前面加上 (
或者 [
来控制开闭区间。
zrank key member:返回有序集合中 member
中元素排名(从小到大),返回的结果从 0
开始计算。
zrevrank key member:返回有序集合中 member
中元素排名(从大到小),返回的结果从 0
开始计算。
zlexcount key min max:返回有序集合中 min
和 max
之间的 member
数量。
注意这个命令中的 min
和 max
前面必须加 (
或者 [
来控制开闭区间,特殊值 -
和 +
分别表示负无穷和正无穷。
了解了操作有序集合对象的常用命令,我们就可以来验证下前面提到的哈希对象的类型和编码了,在测试之前为了防止其他 key
值的干扰,我们先执行 flushall
命令清空 Redis
数据库。
在执行命令之前,我们先把配置文件中的参数 zset-max-ziplist-entries
修改为 2
,然后重启 Redis
服务。
重启完成之后依次执行如下命令:
zadd name 1 zs 2 lisi //设置 2 个元素会使用 ziplist type name //查看类型 object encoding name //查看编码 zadd address 1 beijing 2 shanghai 3 guangzhou 4 shenzhen //设置4个元素则会使用 skiplist编码 type address //查看类型 object encoding address //查看编码
得到如下效果:
总结
本文主要分析了集合对象和有序集合对象的底层存储结构 intset
和 skiplist
的实现原理,并且重点分析了有序集合如何实现排序以及为何同时使用两种数据结构(字典和跳表)同时进行进行存储数据的原因。
到此这篇关于同一份数据Redis为什么要存两次的文章就介绍到这了,更多相关Redis存储数据内容请搜索极客世界以前的文章或继续浏览下面的相关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极客世界!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