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时间:8:00-16:00
迪恩网络APP
随时随地掌握行业动态
扫描二维码
关注迪恩网络微信公众号
翻译 hillin 翻译版权所有©2011 hillinworks,转载需征得译者允许。 目录
二 基本事实 三 关于表 四 关于字符串 五 削减、重用与回收 六 最后的提示 一般情况下,你不需要知道Lua实现表的细节,就可以使用它。实际上,Lua花了很多功夫来隐藏内部的实现细节。但是,实现细节揭示了表操作的性能开销情况。因此,要优化使用表的程序(这里特指Lua程序),了解一些表的实现细节是很有好处的。 Lua的表的实现使用了一些很聪明的算法。每个Lua表的内部包含两个部分:数组部分和哈希部分。数组部分以从1到一个特定的n之间的整数作为键来保存元素(我们稍后即将讨论这个n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所有其他元素(包括在上述范围之外的整数键)都被存放在哈希部分里。 正如其名,哈希部分使用哈希算法来保存和查找键。它使用被称为开放地址表的实现方式,意思是说所有的元素都保存在哈希数组中。用一个哈希函数来获取一个键对应的索引;如果存在冲突的话(意即,如果两个键产生了同一个哈希值),这些键将会被放入一个链表,其中每个元素对应一个数组项。当Lua需要向表中添加一个新的键,但哈希数组已满时,Lua将会重新哈希。重新哈希的第一步是决定新的数组部分和哈希部分的大小。因此,Lua遍历所有的元素,计数并对其进行归类,然后为数组部分选择一个大小,这个大小相当于能使数组部分超过一半的空间都被填满的2的最大的幂;然后为哈希部分选择一个大小,相当于正好能容纳哈希部分所有元素的2的最小的幂。 当Lua创建空表时,两个部分的大小都是0。因此,没有为其分配数组。让我们看一看当执行下面的代码时会发生什么: local a = {} for i = 1, 3 do a[i] = true end 这段代码始于创建一个空表。在循环的第一次迭代中,赋值语句 a[1] = true 触发了一次重新哈希;Lua将数组部分的大小设为1,哈希部分依然为空;第二次迭代时 a[2] = true 触发了另一次重新哈希,将数组部分扩大为2.最终,第三次迭代又触发了一次重新哈希,将数组部分的大小扩大为4。 类似下面的代码 a = {} a.x = 1; a.y = 2; a.z = 3 做的事情类似,只不过增加的是哈希部分的大小。 对于大的表来说,初期的几次重新哈希的开销被分摊到整个表的创建过程中,一个包含三个元素的表需要三次重新哈希,而一个有一百万个元素的表也只需要二十次。但是当创建几千个小表的时候,重新哈希带来的性能影响就会非常显著。 旧版的Lua在创建空表时会预选分配大小(4,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以防止在初始化小表时产生的这些开销。但是这样的实现方式会浪费内存。例如,如果你要创建数百万个点(表现为包含两个元素的表),每个都使用了两倍于实际所需的内存,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Lua不再为新表预分配数组。 如果你使用C编程,可以通过Lua的API函数lua_createtable来避免重新哈希;除lua_State之外,它还接受两个参数:数组部分的初始大小和哈希部分的初始大小[1]。只要指定适当的值,就可以避免初始化时的重新哈希。需要警惕的是,Lua只会在重新哈希时收缩表的大小,因此如果在初始化时指定了过大的值,Lua可能永远不会纠正你浪费的内存空间。 当使用Lua编程时,你可能可以使用构造式来避免初始化时的重新哈希。当你写下 {true, true, true} 时,Lua知道这个表的数组部分将会有三个元素,因此会创建相应大小的数组。类似的,如果你写下 {x = 1, y = 2, z = 3} Lua也会为哈希部分创建一个大小为4的数组。例如,执行下面的代码需要2.0秒: for i = 1, 1000000 do local a = {} a[1] = 1; a[2] = 2; a[3] = 3 end 如果在创建表时给定正确的大小,执行时间可以缩减到0.7秒: for i = 1, 1000000 do local a = {true, true, true} a[1] = 1; a[2] = 2; a[3] = 3 end 但是,如果你写类似于 {[1] = true, [2] = true, [3] = true} 的代码,Lua还不够聪明,无法识别表达式(在本例中是数值字面量)指定的数组索引,因此它会为哈希部分创建一个大小为4的数组,浪费内存和CPU时间。 两个部分的大小只会在Lua重新哈希时重新计算,重新哈希则只会发生在表完全填满后,Lua需要插入新的元素之时。因此,如果你遍历一个表并清除其所有项(也就是全部设为nil),表的大小不会缩小。但是此时,如果你需要插入新的元素,表的大小将会被调整。多数情况下这都不会成为问题,但是,不要指望能通过清除表项来回收内存:最好是直接把表自身清除掉。 一个可以强制重新哈希的猥琐方法是向表中插入足够多的nil。例如: a = {} lim = 10000000 for i = 1, lim do a[i] = i end -- 创建一个巨表 print(collectgarbage("count")) --> 196626 for i = 1, lim do a[i] = nil end -- 清除所有元素 print(collectgarbage("count")) --> 196626 for i = lim + 1, 2 * lim do a[i] = nil end -- 创建一堆nil元素 print(collectgarbage("count")) --> 17 除非是在特殊情况下,我不推荐使用这个伎俩:它很慢,并且没有简单的方法能知道要插入多少nil才够。 你可能会好奇Lua为什么不会在清除表项时收缩表。首先是为了避免测试写入表中的内容。如果在赋值时检查值是否为nil,将会拖慢所有的赋值操作。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允许在遍历表时将表项赋值为nil。例如下面的循环: for k, v in pairs(t) do if some_property(v) then t[k] = nil – 清除元素 end end 如果Lua在每次nil赋值后重新哈希这张表,循环就会被破坏。 如果你想要清除一个表中的所有元素,只需要简单地遍历它: for k in pairs(t) do t[k] = nil end 一个“聪明”的替代解决方案: while true do local k = next(t) if not k then break end t[k] = nil end 但是,对于大表来说,这个循环将会非常慢。调用函数next时,如果没有给定前一个键,将会返回表的第一个元素(以某种随机的顺序)。在此例中,next将会遍历这个表,从开始寻找一个非nil元素。由于循环总是将找到的第一个元素置为nil,因此next函数将会花费越来越长的时间来寻找第一个非nil元素。这样的结果是,这个“聪明”的循环需要20秒来清除一个有100,000个元素的表,而使用pairs实现的循环则只需要0.04秒。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