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是一个新的系列,在此系列中,我将和大家共同学习R语言。由于我对R语言的了解也甚少,所以本系列更多以一个学习者的视角来完成。
参考教材:《R语言实战》第二版(Robert I.Kabacoff),书中所提到的John Cook的优秀博文,关于代码规范的《来自Google的R语言编码风格指南》。
Part 1:图形参数
Unit 1:点型和线型
plot()
是R中为对象作图的一个泛型函数,它的输出由所绘制对象的类型不同而不同。如果x
和y
是两个等长的数字向量,则以下代码将绘制点集\((x,y)\),并用线段将其连接。
plot(x, y, type="b")
这里type="b"
代表同时绘制点和线。还有以下的几种type
属性的选择:
-
"p"
:只绘制点,不绘制线段。 -
"l"
:只绘制线段,不绘制点。 -
"b"
:绘制点和线,但实线不通过点。 -
"o"
:绘制点和线,且实线会通过点,与"b"
的视觉效果不同。 -
"h"
:只绘制各点到\(x\)轴的竖线,不绘制点和线。 -
"s"
:绘制阶梯型曲线。 -
"S"
:绘制阶梯型区间,但是阶梯方向不同。 -
"n"
:不绘制任何点、线。
在使用plot()
作图之前,可以使用par()
函数修改图形的参数,这个函数可以任意次调用。在使用par()
修改图形参数之前,往往会加入以下两句:
opar <- par(no.readonly=TRUE)
...
par(opar)
当调用par(opar)
后,将还原默认参数环境。
以下是用于指定符号和线条类型的参数:
-
pch
:指定绘制点时使用的符号,范围是\(\{0,1,\cdots,25\}\)。 -
cex
:指定符号的大小,表示绘图符号相对于默认大小的缩放倍数,默认值是1。 -
lty
:指定线条类型,范围是\(\{1,2,\cdots,6\}\)。 -
lwd
:指定线条宽度,表示之于默认值的相对粗细,默认值是1。
也可以直接在plot
处加上这四个参数:
plot(x, y, type="b", pch=11, lty=2, cex=2, lwd=2)
Unit 2:颜色
以下是用于指定颜色的参数:
-
col
:默认的绘图颜色,可以传入一个向量并循环使用。 -
col.axis
:坐标轴刻度文字的颜色。 -
col.lab
:坐标轴标签文字的颜色。 -
col.main
:标题颜色。 -
col.sub
:副标题颜色。 -
fg
:图形前景色,如坐标轴线。 -
bg
:图形背景色。
颜色的指定,可以用颜色下标、颜色名字、十六进制颜色值、RGB值、HSV值来指定,函数colors()
可以返回所有可用颜色的名称(657种)。
可以用rainbow(n)
创建一个\(n\)种连续的彩虹形颜色列表,可以用gray(vector)
来获得一个灰度色列表,常用的vector=0:n/n
,是一个\([0,1]\)之间的均匀列表。
RColorBrewer
是一个用于创建颜色的常用包,其中brewer.pal(n, name)
可以从调色盘name
中创建一个颜色值的向量,以下程序段是一个brewer.par()
函数的使用示例。
library(RColorBrewer)
n <- 9
mycolor <- brewer.pal(n, "Set1") # 使用的颜色集合是"Set1"
barplot(rep(1,n), col = mycolor)
可以使用display.brewer.all()
显示所有调色板的颜色,或者display.brewer.pal(name)
显示某个调色板的颜色。brewer.pal.info
命令可以给出所有调色板的列表。
Unit 3:文本
字体族和字样通过以下参数进行控制。
-
cex
:相对默认大小的缩放倍数,默认值是1(代表以下一类,不要直接调用)。 -
cex.axis
:坐标轴刻度文字的缩放倍数。 -
cex.lab
:坐标轴标签的缩放倍数。 -
cex.main
:标题的缩放倍数。 -
cex.sub
:副标题的缩放倍数。 -
font
:整数,指定字体样式。\(\{1,2,3,4,5\}\)分别代表常规、粗体、斜体、粗斜体、符号字体(代表以下一类,不要直接调用)。 -
font.axis
:坐标轴刻度文字的字体样式。 -
font.lab
:坐标轴标签的字体样式。 -
font.main
:标题的字体样式。 -
font.sub
:副标题的字体样式。 -
ps
:字体磅值,文本的最终大小为ps*cex
。 -
family
:绘制文本时使用的字体族,标准取值为serif
(衬线)、sans
(无衬线)、mono
(等宽)。
字体族的设置稍显复杂,在Windows系统中,mono
映射为TT Courier New,sarif
映射为TT Times New Roman,sans
映射为TT Arial,这里TT指True Type。如果想要使用其他字体,需要创建新的映射,使用windowsFonts()
和windowsFont()
来创建。
x <- c(20, 30, 40, 45, 60)
y <- c(16, 20, 27, 40, 60)
windowsFonts(
A=windowsFont("Arial Black"),
B=windowsFont("Bookman Old Style"),
C=windowsFont("Comic Sans MS")
)
par(pch=17, lty=6, cex=2, lwd=3) # 注意cex参数也会对文本产生影响
par(col='red')
par(font.main=4, family="C", ps=6)
plot(x, y, type="b", main="A Simple Try")
Unit 4:图形尺寸与边界尺寸
控制图形尺寸和边界大小的参数为:
-
pin
:以英寸表示的图形尺寸,是一个二元列表(宽和高)。 -
mai
:以数值向量表示的边界大小,单位为英寸(下、左、上、右)。 -
mar
:以数值向量表示的边界大小,单位为英分(下、左、上、右)。
Part 2:添加要素
Unit 1:添加标题和坐标轴标签
添加标题和坐标轴标签:使用title()
函数,其调用格式为
title(main="main title",
sub="subtitle",
xlab="x-axis label",
ylab="y-axis label")
可以在title()
函数中添加其他图形参数,如col.main
、col.lab
、cex.lab
等。
Unit 2:添加个性化坐标轴
如果要添加个性化的坐标轴,通常要在plot()
函数中设置一些图形参数:
-
ann
:取FALSE
时,将不会画出标题,包括主标题和副标题。 -
bty
:设置边框样式,默认为"o"
表示全部画出,还有"l"
(左下)、"7"
(右上)、"c"
(上下左)、"u"
(左下右)、"]"
(上下右)、"n"
(无)。 -
xaxs
和yaxs
:设置\(x, y\)轴的范围,默认为"r"
表示比范围略大,"i"
表示和给定作图范围完全相同。 -
xaxt
和yaxt
:可以取"n"
,此时坐标轴、刻度线和刻度值将不会画出。 -
axes
:如果取FALSE
,则所有坐标轴和框线都不会被画出。
添加自定义的坐标轴:使用axis()
函数,其调用格式为
axis(side, at=, labels=, pos=, lty=, col=, las=, tck=, ...)
各个参数的释义为
-
side
:\(\{1,2,3,4\}\),表示在图形的哪一边绘制坐标轴(下、左、上、右)。 -
at
:数值型向量,表示需要绘制刻度线的位置。 -
labels
:字符型向量,刻度线旁的文字标签,如果缺省则直接使用at
中的值。 -
pos
:坐标轴线绘制位置的坐标。 -
lty
:线条类型。 -
col
:线条和刻度线颜色。 -
las
:标签平行于坐标轴=0
,垂直于坐标轴=2
。 -
tck
:刻度线的长度,以相对于绘图区域大小的分数表示,默认为-0.01,负值表示在图形外侧。
x <- c(20, 30, 40, 45, 60)
y <- c(16, 20, 27, 40, 60)
windowsFonts(
A=windowsFont("Arial Black"),
B=windowsFont("Bookman Old Style"),
C=windowsFont("Comic Sans MS")
)
par(pch=17, lty=6, cex=1, lwd=3)
par(col='red')
par(font.main=2, family="C", ps=12)
plot(x, y, type="b", main="A Simple Try", yaxt="n")
z <- c(20, 21, 22, 23, 24, 26, 28, 30, 35, 42, 50, 60)
axis(4, at=z, labels=z, col.axis='blue', pos=50, las=2, lty=2, tck=-0.02, )
Unit 3:添加图例和参考线
要添加参考线,应当使用abline()
函数,其使用格式为
abline(h=yvalues, v=xvalues)
这里h
代表添加水平参考线的高度位置,v
代表添加垂直参考线的水平位置。可以在其中添加其他图形参数。
要添加图例,应当使用legend()
函数,其使用格式为
legend(location, title, legend, ...)
-
location
:指定图例的位置,可以给定图例左上角的\(x,y\)坐标,也可以使用locator(1)
用鼠标点击,还可以使用bottom, bottomleft, left, topleft, top, topright, right, bottomright, center
等关键字。 -
title
:图例标题的字符串。 -
legend
:图例标签组成的字符型向量。
以下给出书上的案例:
rm(list=ls())
dose <- c(20, 30, 40, 45, 60)
drugA <- c(16, 20, 27, 40, 60)
drugB <- c(15, 18, 25, 31, 40)
opar <- par(no.readonly = T)
par(lwd=2, cex=1.5, font.lab=2)
plot(dose, drugA, type="b",
pch=15, lty=1, col="red", ylim=c(0,60),
main="Drug A vs. Drug B",
xlab="Drug Dosage", ylab="Drug Response")
lines(dose, drugB, type="b",
pch=17, lty=2, col="blue")
abline(h=30, lwd=1.5, lty=2, col="gray")
library(Hmisc)
minor.tick(nx=3, ny=3, tick.ratio=0.5) # 添加次要刻度线
legend("topleft", inset=0.05, title="Drug Type", c("A", "B"),
lty=c(1, 2), pch=c(15, 17), col=c("red", "blue"))
par(opar)
Unit 4:添加辅助文本
文本添加可以通过函数函数text()
,向图形内部(通常是各个点)添加文本,使用格式为
text(location, "text to place", pos, ...)
-
location
:文本的位置参数,可以是一对\((x, y)\)坐标,也可以通过location=locator(1)
用鼠标来确定摆放位置。 -
pos
:文本相对于位置参数的方位,\(\{1,2,3,4\}\)代表下、左、上、右。还可以追加指定参数offset
作为偏移量。
还可以通过mtext()
向图形的四个边界之一添加文本,使用格式为
mtext("text to place", side, line=n, ...)
-
side
:指定摆放文本的边,\(\{1,2,3,4\}\)代表下、左、上、右。 -
line
:内移或外移文本,值越大,文本外移的程度越大。 -
adj
:文本可以向左下对齐=0
,或向右上对齐=1
。
Part 3:图形组合
规则排布:可以使用par()
函数中的图形参数mfrow=c(nrows, ncols)
来创建按行填充的、行数为nrows
、列数为ncols
的图形矩阵。以下案例书上的实例代码,数据集为R语言内置的mtcars
。
rm(list=ls())
opar <- par(no.readonly = T)
par(mfrow=c(2, 2)) # 将绘图区域分成四块
attach(mtcars)
plot(wt, mpg, main="Scatterplot of wt vs. mpg") # 第一个图
plot(wt, disp, main="Scatterplot of wt vs. disp") # 第二个图
hist(wt, main="Histogram of wt") # 第三个图
boxplot(wt, main="Boxplot of wt") # 第四个图
detach(mtcars)
par(opar)
复杂排布:可以使用layout(matrix)
函数来组合图形,这里matrix
给定了图形的所在位置,如
就代表第一幅图位于第一行的1、2列,第二幅图位于第二行第一列,第三幅图位于第二行第二列。
rm(list=ls())
opar <- par(no.readonly = T)
attach(mtcars)
mat <- matrix(c(1, 1, 2, 3), nrow=2, ncol=2, byrow=T)
layout(mat) # 按照mat矩阵给出划分
hist(wt, main = "Graph_1")
hist(mpg, main = "Graph_2")
hist(disp, main = "Graph_3")
detach(mtcars)
par(opar)
为了精细控制每幅图形的相对大小,可以在layout()
函数中使用widths
和heights
两个参数,它们分别是各列宽度值构成的向量与各行宽度值构成的向量。现在,在上述代码中加入这两个参数。
rm(list=ls())
opar <- par(no.readonly = T)
attach(mtcars)
mat <- matrix(c(1, 1, 2, 3), nrow=2, ncol=2, byrow=T)
layout(mat, widths = c(3, 1), heights = c(1, 1.5)) # 按照mat矩阵给出划分
hist(wt, main = "Graph_1")
hist(mpg, main = "Graph_2")
hist(disp, main = "Graph_3")
detach(mtcars)
par(opar)
精细控制:可以使用par()
函数的参数fig
来精细控制,它接受四个\([0,1]\)之间的数,分别代表图形在窗口内所占有矩形的四个端点。一般还要加入new=TRUE
,使得新加入的图形与原图形位于同样的画布中。
注意,如果遇到Error in plot.new(): figure margins too large
,则应当修改参数,这是因为由于设备的原因,子图所需的大小与设置的参数冲突了。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