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一本300页的英文技术书籍需要多长的时间?在开始翻译这本书之前,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每天下班以后翻译2页,只要150天也就是5个月的时间。可是我的编辑晓菲不能等那么长的时间。我只好调整成每天翻译3页,总共100天。当我真正开始着手翻译本书的时候,才发现保持每天3页的进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时候工作上会突然出现一些紧急的事情,你须要晚上加班处理。有的时候恰好碰上节假日,你很想和家人、朋友一起放松放松。这就意味着你须要在状态好、干扰少的时候多做一点,才能弥补加班和休息带来的进度损失。不过,除这些外部的因素以外,更让人“烦恼”的是书中的一些问题。
一个问题是Perl中各种术语的翻译。有的术语有多种中文译法,让我在如何取舍方面颇费思量。比如“hash”,有人译作哈希,也有人称为散列。一个取音,一个取意,倒还都好理解。又如“dereference”,网上的翻译居然有不下10种。遇到这种情况,只好放下进度,慢慢斟酌了。也有些术语几乎找不到中文译名,比如“shebang”、“sigil”。遇到这种情况只好在第一次出现的地方加上译者注,详细解释它的中文含义,之后一律使用英文名。还有一些术语虽然网上也有翻译,但是个人觉得翻译欠妥,还不如就用英文名,比如“typeglob”。
另一个问题是作者的行文风格。我可不是要攻击brian d foy——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我可不敢做。我的意思是brian d foy的行文风格和其他作者的大不相同。很多时候作者都是以第一人称出现——这在技术类书籍中可不常见。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他仿佛就站在你的面前,手把手地给你讲解Perl的各种功能、绘声绘色地描述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如果用书中介绍的单词计数程序统计一下英文原书中各个单词的频率,你也许会发现书中出现最多的单词不是the而是I。有的时候你会发现作者翻来倒去地重复一句话。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怀疑是译者或作者的电脑坏了。作为一个长期给人讲授Perl的程序员,brian d foy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想让读者记住一个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重复。不过请放心,brian d foy是不会像国内的某些广告那样重复羊羊羊牛牛牛狗狗狗的。
不过,所有的这些困难算不了什么,尤其是当我读到本书(《精通Perl》)最后的“作者简介”时。作者的简介是这样开头的:“Brian d foy从1998年以来一直是Stonehenge Consulting Services的一名培训师。”1998年?嗯,确实是1998年。Brian d foy能够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情,难道我就不能坚持几个月翻译完他的这本呕心沥血之作吗?
最后,作为一个琢磨了《精通Perl》这本书几个月的译者,给有兴趣阅读此书的朋友们两点建议。
1. 从你感兴趣的地方开始。和该系列的前两本书不同,本书各章节之间的依赖关系不强。除了第9章和第10章需要第8章的基础之外,你可以从感兴趣的任何一章开始阅读。
2. 多动手多动脑。正如作者在第1章中所说的:“这本书并不会把你变成Perl大师。要成为Perl大师,你必须写大量的Perl程序、尝试各种新的东西、犯很多的错误。”像读小说一样漫不经心地阅读本书对你的帮助不会太大。你须要试试书中的例子,多多琢磨作者那些风趣幽默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并且努力把学到的东西用到你的工作中。
韩殿飞
2008年10月于北京
围炉取暖话“创业&升职”,请看《走出软件作坊》;
围炉取暖话“求职&面试”,请看《编程之美——微软技术面试心得》
|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