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Java和C++相比,Delphi对容器的支持实在少得可怜。Java有强大的集合框架,C++更有STL,Delphi有什么呢,不就是TList几个小巧的列表类,而TCollection系列的类更多只是为了可视控件而存在的,真正意义上的容器类几乎没有。 一日在Google上随意的敲上Delphi Container字样,没想到竟搜到一个SourceForge的开源项目,它在主页上是这样写的: DCLX(Delphi container library X)是一个免费的库,它提供了数组列表(ArrayList),链表(LinkedList),向量(Vector),哈希映射(HashMap),哈希集合(HashSet),数组集合(ArraySet),队列(Queue)和栈(Stack)等数据结构,它还提供了类似STL的算法(比如Apply, Found, CountObject, Copy, Generate, Fill, Reverse, Sort...)。 看到这一段描述,心里不禁暗喜,马上下载来看,经过一天的代码阅读,基本理解大概框架,虽然没有达到让人欣喜的地步,但也令人欣慰,于是决定写一篇文章。
请从这里下载该类库: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dclx
整个库大概分为三部分,一个是接口声明部分,一个是具体类实现部分,另一个是算法函数。该库是基于接口实现的,在DCL_intf单元中声明了所有的接口,确定了实现这些容器应该遵循的规范,每种容器类型的接口都声明三种类型,分别是接口,类,和字符串,比如Array类型的容器共有三个接口,分别是IIntfList/IStrList/IList,它们都提供了一个Items[]的方法。特别值得注意的还有Iterator和Cloneable接口,Iterator类型的接口提供了访问容器的方法,事实上对于容器的访问都是必须通过相应的Iterator来访问。而Cloneable类型的接口则提供一个Clone的方法让容器中的项可以拷贝。
有了这些接口,则具体的类只要实现这些接口,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容器类型了。所有的具体类都继承自TAbstractContainer,可以想象,既然那些容器都是实现相应接口的,则它们最好是TInterfaceObject的子类,可以免去处理_ADDRef等方法的麻烦。看一下TAbstractContainer的父类,果然是从TInterfaceObject继承下来的。不过它还有一个责职,就是保证容器类的线程安全,这个责职是可选的,做法是将dcl.inc文件中的{ $DEFINE THREADSAFE}改为{$DEFINE THREADSAFE},这样它就有了线程安全了。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我觉得它的做法相当的巧妙,我们最好来看一下源代码。 TAbstractContainer类中有FCriticalSection: TIntfCriticalSection;就是这样个类实现了线程安全的,看一个具体的容器类的做法,比如下面代码:
{$IFDEF THREADSAFE} var CS: IInterface; {$ENDIF} begin {$IFDEF THREADSAFE} CS := EnterCriticalSection; {$ENDIF} if FSize = FCapacity then Grow; FElementData[FSize] := AObject; Inc(FSize); Result := True; end;
首先通过编译器指令判断是否打开了线程安全的开关,也即我们上面的修改Inc文件。如果有则声明一个IInterface接口,然后CS := EnterCriticalSection;这样就线程安全了,是不是有一些不解呢,有些Windows编程知识的人都可以推断它的线程安全肯定是通过临界区来实现的,但临界区至少应该是Enter然后Leave成对的啊,而上面的做法却只有Enter,没有Leave,难道它自动会被调用。没错,临界区的LeaveCirticalSection方法就是自动被调用的,关键就在于接口的生命周期自动管理。 看一下TIntfCriticalSection的声明,知道它实现了IInterface接口,并实现了该接口的三个方法。在类的构造函数中有InitializeCriticalSection(FCriticalSection);表明真的是用临界区,这是初始化代码。而_AddRef方法中是EnterCriticalSection(FCriticalSection); _Release方法中是LeaveCriticalSection(FCriticalSection);理解了吗? 我们再来分析上面那个方法的代码:首先调用EnterCriticalSection,它在父类中的实现如下:Result := FCriticalSection as IInterface;所以调用之后,编译器自动调用_AddRef方法,临界区就Enter了。而代码继承执行,到了该方法结束,编译器又会自动调用接口_Release,这时临界区就Leave了。 利用接口的自动管理实现线程安全,妙。
上面的基石做好了,接下来就是具体的容器类,这些容器的方法基本全是实现相应接口,重要的一点是容器中的项是通过动态数据组织起来的,在DCLUtil单元中有三个动态数组的声明: type TIInterfaceArray = array of IInterface; TObjectArray = array of TObject; TStringArray = array of string;
大部分的容器类的内部数据都通过这三个数组来包装的,Hash表比较特殊一点,不过也是动态数组。 我们可以拿TStrArrayList(在ArrayList单元中)来分析,看看它具体是怎么样实现字符串数组列表的。 它实现了这几个接口:IStrCollection, IStrList, IStrArray, ICloneable, 在构造函数中设置了初始的内存(也有另一个直接拷贝IStrCollection接口的数据):
SetLength(FElementData, FCapacity); 其中FElementData是TStringArray = array of string 对它进行增删的时候,都是对FElementData的操作,比如要移除一个元素: Result := FElementData[Index]; FElementData[Index] := ''; System.Move(FElementData[Index + 1], FElementData[Index], (FSize - Index) * SizeOf(IInterface)); Dec(FSize);
根本方法就是Move函数,对内存块的移动。那一句FElementData[Index] := ''使该元素的字符串引用计数减1,编译器才会正确的管理该字符串的生命周期。 看代码可以注意到,该类对外提供的方法只有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而Add等方法却是保护的。这是因为访问和操作容器类都必须通过迭代子来完成,比如TStrItr,它实现了IStrIterator接口,负责访问TStrArrayList,在TStrItr的构造函数中传进TStrArrayList的实例,则以后对于TStrArrayList实例的操作都是通过TStrItr来完成,这就是迭代子模式的应用,而又有一些代理模式的感觉。
DCLX类库大抵就是如此,对于程序中的数据结构的表示还是很有用处的。
http://blog.csdn.net/linzhengqun/article/details/519543
|
请发表评论